學童護眼服務一覽

全面眼科視光檢查​

19607345615db6a39dc0764756311047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沒有任何感官比視覺更重要了。對於兒童來說,定期進行兒童眼睛視力檢查尤其重要。因為80%的外界資訊是來自視覺,擁有清晰的視覺能幫助兒童更快更有效地學習。透過專業的兒童視力測試,及早發現視覺及眼睛健康問題,家長可以掌握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來阻止情況惡化。全面眼科視光檢查由專業註冊視光師(第ɪ部分) 主理,屬每年定期之眼睛檢查,適合4歲或以上人士。

檢查服務包括:
(需時約45分鐘)

1. 問診及查詢病歷
2. 屈光檢查(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的度數檢查)
3. 量度眼壓(眼壓過高有機會導致青光眼,及早發現有效控制情況)
4. 雙眼協調檢查(可確認雙眼是否有弱視、斜視、對焦能力低、眼睛轉動異常等問題)
5. 色覺普查(驗測分辨顏色的能力)
6. 外眼及視網膜檢查
7. 綜合視力評估及針對性建議

*小貼士眼科視光師可能會為顧客作散瞳眼睛檢查。建議檢查後佩戴太陽眼鏡,及避免使用電腦和閱讀。視覺功能一般會於46小時後回復正常。

*我們建議兒童視力檢查最好每半年一次。

*可額外提供全面驗眼報告(另收費)

近視控制評估檢查

兒童近視控制

研究顯示,“中國籍兒童”近視加深的高峰期為6至10歲,比起外國的兒童為早。兒童深近視的問題已變得日益嚴重。這階段是兒童求學的黃金時期,因此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視力保護需要加倍重視。尤其對於兒童最普遍的近視問題,更不能掉以輕心,應採用適當方法預防兒童近視加深。

我們為甚麼會患近視?

•近視是指遠方景物的焦點落在視網膜前,造成影像模糊,主要成因包括:
•眼球過長或角膜弧度過彎
•受遺傳影響,如父母皆患有近視,小朋友患近視的機會亦較高
•經常近距離視物或作業,以及太少戶外活動

為甚麼需要預防近視加深?

•深近視者需佩戴更厚更重的鏡片,影響外觀之餘,亦帶來生活上的不便
•近視越深,視網膜就越脆弱,較容易出現退化、穿孔和脫落
•深近視令患上白內障、青光眼和失明的機會增加

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兒童近視治療及控制方法?

我們的專業視光師會根據小朋友的年齡及眼睛狀況,為其進行約75分鐘的「近視控制評估檢查」,包括以下服務:

•全面眼科視光檢查
•散瞳後屈光檢查
•量度角膜地圖
•光學生物測量儀眼軸長度測量
•了解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環境,評估近視的成因及改善方法
 – 兒童近視加深主要因為眼軸增長過快,減慢眼軸增長成為近視控制的主要指標
 – 定期測量眼軸長度及近視度數能更有效評估近視控制成效
•建議最合適的近視控制方法,並詳細分析每個方法的限制、優點和缺點

了解兒童近視成因,對症下藥,定期檢查眼睛,保護兒童視力發展,可防止情況惡化。

角膜矯形術

角膜矯形術(又稱:Ortho-K)是透過佩戴高透氧硬性隱形眼鏡(以下簡稱:矯形鏡/OK鏡)來改變眼角膜形狀而無須進行手術的矯視療程,研究顯示能有效減慢近視增長1,2

如何以角膜矯形術控制近視?

角膜矯形術透過在晚間佩戴矯形鏡令角膜中央外形逐漸變平,藉此讓近視者暫時減少近視和散光,以改善視力。角膜外形改變後會令光線聚焦時形成「周邊離焦」,從而有效控制近視。

需要長期佩戴嗎?效果如何?

角膜矯形術是一個長時間的療程,而角膜形狀的改變是暫時性的,如停止佩戴,角膜形狀會回復原狀。因此,佩戴者需要作定期覆診及持久地佩戴矯形鏡。
臨床研究證實,晚間睡覺時佩戴矯形鏡,再配合良好的視覺習慣,可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適合哪些人?

•六歲或以上及能處理矯形鏡者
•近視持續加深者
•近視500度以內,散光不超過200度。若超過此度數範圍,仍可佩戴角膜矯形鏡,但很大機會需要在日間佩戴眼鏡
•不想接受矯視手術(如:激光矯視)的成人但希望在日間不用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療程效果視乎個人眼睛狀況,個別人士可能需要在日間佩戴眼鏡,以獲得最佳視力)

有風險嗎?

角膜矯形術療程是具有風險的,但若您定期覆檢,並嚴格遵從視光師的指導,便能將風險減到最低。角膜矯形術治療可隨時停止,角膜一般可於數星期內回復原狀,但當停止佩戴矯形鏡後,控制近視的效果會隨著時間而減退,近視度數也會還原。

有甚麼優點和缺點?

•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非矯視手術,可隨時停止療程,角膜一般可於數星期內回復原狀
•激光矯視以外的選擇,不用開刀
•避免一些常見於日間佩戴隱形眼鏡引起的問題

•可能出現一些與佩戴隱形眼鏡有關的問題,例如:藥水過敏、感染、角膜表皮受損或角膜潰瘍等,因此佩戴者必須嚴格依循指示及定期覆檢
•須要較頻密的覆檢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驗配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為日間佩戴軟性隱形眼鏡,為兒童近視控制提供多一個選擇,減少家長對眼鏡架移位甚至損壞的憂慮,讓小朋友在日常生活及運動時可以更無拘無束。

如何控制近視?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透過「同心環」的鏡片設計,令部分進入眼睛的光線於視網膜前形成「近視離焦」,從而有效控制近視。離另一部分光線則聚焦在視網膜上,提供清晰視力。

須每天佩戴嗎?效果如何?

一般建議每星期佩戴6天,每天佩戴時間由視光師建議。臨床研究證實,再配合良好的視覺習慣,可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3, 4

適合哪些人?

•六歲或以上及能處理隱形眼鏡者
•散光不超過100度 (若超過此度數範圍,仍可佩戴,但須要佩戴眼鏡矯正散光)

有風險嗎?

佩戴隱形眼鏡具有風險,但若您定期覆檢,並嚴格遵從視光師的指導,便能將風險減到最低。

有甚麼優點和缺點?

•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更適合愛好運動者
•避免一些佩戴眼鏡的問題,如鏡片刮花、鏡架變形、移位,影響視力及控制成效

•可能出現一些與佩戴隱形眼鏡有關的問題,例如:藥水過敏、感染或角膜表皮受損等
•須要較頻密的覆檢

視覺訓練

兒童視覺訓練

視光師如在全面眼科視光檢查的雙眼協調和視覺檢查中發現兒童患有弱視、斜視、對焦能力低、眼睛轉動異常等問題,便會建議利用兒童視覺訓練以改善視覺功能及視力。

兒童弱視訓練的目的是希望改善弱視的情況,視光師有機會利用遮眼治療,令小朋友多些使用弱視眼睛矯正視力。同時,亦可能包含處理微細物件的訓練,如利用魚絲或綿線將小粒珠子穿起,以刺激弱視眼睛的視覺功能發展。

兒童弱視治療需要持續一段時間進行方可見成效。過程中,視光師因應兒童的眼睛狀況,配合不同的儀器、工具和電腦程式而設計療程內容。

兒童7歲前是治療的黃金期,否則當視力發育完成便難以逆轉。而視覺訓練分別需要在中心及家裡進行,因此,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要家長及兒童本身的通力合作。

色覺檢查

色覺辨認障礙問題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性的色覺辨認障礙問題以遺傳因素為主,並多為紅綠色盲或色弱; 而患上後天性色覺辨認障礙的原因則可能與視網膜、視神經病變有關,例如青光眼或受藥物影響。患者多數難以辨別藍色及黃色。

較少色覺辨認障礙患者完全無法區分顏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未必受到很大的影響。加上他們能夠依賴其他訊息來分辨外界事物,例如患者可以紅綠燈的亮燈位置或圖案來辨識。但在職業的選擇上,患者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特別是美術、醫學、化工、電工及電信等需要依賴辨色能力的工作。

色覺檢查時,視光師會利用石原氏圖(Ishihara)來檢查紅綠色盲或色弱,若要判斷色弱程度,便需要利用其他較精確的顏色粒排列測試,如Farnsworth D-15測試。

檢查須知

1.每個人的眼睛狀況都不相同,因此未必每個顧客都適合進行全部檢查。我們會因應個別情況,為顧客建議最合適的檢查步驟。

2.在檢查過程中,視光師可能會使用散瞳眼藥水。使用後,顧客的眼睛對光線特別敏感,近距離的視力亦會暫時減弱。我們建議顧客帶備太陽眼鏡或雨傘,以便在接受散瞳視網膜檢查後,減低陽光對眼睛造成的不適;另外,請暫時避免駕駛車輛、操作機器、閱讀及處理文書工作。在一般情況下,瞳孔及調節力會於4至6小時後回復正常。

3.在驗眼過程中,或需要使用含藥性的眼藥水及非藥性的螢光劑,所以我們建議在眼睛檢查後,避免立即佩戴隱形眼鏡

4.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您想進一步了解「眼鏡88專業護眼中心」的服務詳情,歡迎致電或親臨各眼鏡88分店查詢。如欲進行「全面眼科視光檢查」,敬請預約。

References

1.Cho P, Cheung SW, Edwards M. The longitudinal orthokeratology research in children (LORIC) in Hong Kong: a pilot study on refractive changes and myopic control. Curr Eye Res 2005 Jan;30(1):71-80.

2.Kakita T, Hiraoka T, Oshika T. Influence of 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 on axial elongation in childhood myopia.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1 Apr; 52(5):2170-4.

3.Chamberlain P, Peixoto-de-Matos SC, Logan NS, Ngo C, Jones D, Young G. A 3-yea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MiSight Lenses for Myopia Control. Optom Vis Sci. 2019 Aug;96(8):556-567.

4.Lam, C.S.Y., et al., 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 (DIMS) spectacle lenses slow myopia progression: a 2-year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Ophthalmol, 2019.